在2025年中国篮球协会年度论坛上,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就中国篮球的未来发展发表了重磅讲话,面对近期中国男篮在国际赛场上的起伏表现以及国内职业联赛面临的挑战,姚明坦言“困难是暂时的”,并强调对中国篮球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他首次公开表示,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未来可能启动扩军计划,以推动职业篮球的地域平衡与人才流动,这一表态引发了体育界与球迷的广泛关注。
国际赛场反思与本土联赛改革
2023年男篮世界杯和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失利,让中国篮球陷入了一段低谷期,姚明在论坛中并未回避这些问题,而是从青训体系、裁判专业化、联赛商业化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国家队的成绩是金字塔顶端的表现,但其根基在于基层篮球和职业联赛的健康度,我们必须正视差距,但也不能因短期挫折否定长期进步。”
以CBA联赛为例,姚明提到,自2017年推行管办分离以来,联赛在品牌价值、转播技术和球迷互动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与欧美顶级联赛相比,CBA在商业开发、球员竞争机制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他特别强调,“联赛的核心任务是服务球迷和助力球员成长,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赛程设计,减少国家队与俱乐部赛事的冲突,同时加强与国际篮球组织的合作,引入更多高水平热身赛。”
扩军计划:机遇与挑战并存
关于CBA扩军,姚明表示:“扩军是联赛发展的自然阶段,但需要科学评估与系统规划。”目前CBA共有20支球队,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西北、东北等地的职业篮球覆盖相对薄弱,姚明指出,扩军的目的不仅是增加球队数量,更是为了完善篮球地域生态,“我们希望让更多地区的球迷在家门口看到高水平比赛,同时为当地青少年提供职业路径。”
这一计划可能面临诸多挑战,新球队的加入需要严格的资质审核,包括资金稳定性、青训体系建设和场馆设施标准,联赛平衡性可能因球队增加而受到影响,姚明回应称:“扩军不会一蹴而就,我们将分阶段推进,优先考虑篮球基础扎实、市场潜力大的城市。”据悉,西安、合肥、长沙等城市已被纳入初步调研范围。

球迷和业界对扩军计划态度不一,支持者认为,扩军能激活地方经济,扩大选材范围;反对者则担忧球队水平参差不齐可能拉低联赛质量,对此,姚明表示:“联赛质量与规模并非对立关系,日本B联赛通过分区赛制成功兼顾了规模与竞争强度,其经验值得借鉴。”
青训与科技:篮球未来的双引擎
姚明在讲话中多次提到青训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他透露,中国篮协正与教育部合作推进“校园篮球振兴计划”,通过增设篮球特色学校、完善大学生选秀机制,打通教育与职业体系的壁垒,篮协将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球员生涯追踪系统,从青少年阶段开始科学评估潜能与发展方向。
“未来的篮球人才不仅需要体能和技术,还需要高球商和适应能力。”姚明以NBA为例,指出国际篮球正朝着“位置模糊化”和“空间利用最大化”方向发展,中国青训必须与时俱进,2025年,中国篮协将启动“灯塔计划”,选派百名青年教练赴欧洲学习,并引进外籍训练师入驻国内青训中心。

商业创新与球迷文化培育
在商业层面,姚明强调CBA需要突破传统营收模式,2024赛季,CBA已尝试与短视频平台合作推出虚拟门票和互动直播,单场季后赛线上观看人数突破6000万,下一步,联赛计划探索NFT数字藏品和元宇宙观赛场景,吸引年轻群体。
球迷文化的培育同样是重点,姚明表示:“球迷是联赛的血肉,我们鼓励俱乐部打造专属文化符号,如主题口号、公益项目等,增强归属感。”他以上海久事大鲨鱼队的社区活动为例,认为“篮球应成为城市情感纽带”。
在变革中坚守初心
从球员到管理者,姚明始终与中国篮球的命运紧密相连,面对外界质疑,他坦言:“改革必然伴随阵痛,但停滞才是最大的风险。”他引用自己球员时代的经历说道:“2008年奥运会,我们曾与世界强队鏖战至最后一刻,那种信念至今未变——中国篮球有能力重返巅峰。”
随着CBA扩军计划的提出与青训科技的深化,中国篮球正迎来新一轮变革周期,姚明的信心并非空谈,而是基于对行业规律的深刻理解与系统性布局,正如他所言:“篮球是项集体运动,成功需要每一份子的努力,只要方向正确,每一步都是进步。”
论坛结束后,姚明与青年教练代表合影留念,镜头前,他笑容沉稳,身后展板上“未来可期”四个字显得格外醒目。


